林郑月娥,会为民意捨弃香港繁荣基础吗?重商或重福利 低民调特

「资本主义是对香港最好的方程式」,新当选的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(以下简称林郑)如是说。然而背负「双低」(低民调、港人对中国低认同)上台,这位香港史上第一位女特首,是否将大派社会福利以救民调?将是香港经济能否繁荣的关键问题。
在官场历练36年的林郑,出身并不显赫,幼时她家里没书桌,只好用床板写功课。从小一到国一她每次都考第一名,只有一次「失常」考第二,回家即大哭一场。生性好强的她虽喜欢英国文学与历史,但会考(中学联考)却选读理科,结果物理只拿到D。
但在唯唯诺诺的官场,这种好强却成为她早期崛起助力。自她2007年出任发展局长以来,在香港大学民调中,支持其续任比率一直在4成以上;2012年7月起她担任政务司长(港府第二把交椅),她的民望一直高于特首梁振英。林郑的前上司、前政务司长许仕仁曾赠她「好打得」(干得好)封号。一向痛批梁振英团队的「香江第一健笔」《信报》创办人林行止,也曾讚林郑是「优秀的公务员」。
但曾几何时,林郑形象迅速滑落,这次特首选举她的民调远输对手曾俊华,以致被舆论讥为ABC(Anyone But Carrie,谁都可以就是林郑不行),亦和她的强势风格有关。
2014年推动政改方案,她和民主派从「有商有量」变「一锤定音」;2015年铅水污染,她「捍卫公务员尊严」,拒绝议员要她喝铅水。最近则是推动北京故宫在西九龙建展馆,舆论批评她黑箱作业,她回应「若官员都不愿下判断,香港难以发展。」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马家辉就指林郑「傲慢」。
林郑曾当过社会福利署长,任内提出按通缩削减福利、限制新移民请领资格,让社福机构瘦身,率先推动公务员减薪等。学者周永新在为港府谘询期间,曾建议由政府负担全民退休保障,林郑却批评周说此举不用加税是「不切实际」,这些「政治不正确」言行皆让她大失民心。
过去五年,现任特首梁振英以扶贫、安老为号召,社会福利支出直线上升,据港府2016/17年度预算,社会福利经常开支660亿港元,占整体政府经常开支19%,比10年前倍增。这也是被讥为「梁振英2.0版」的林郑宣布参选特首时,商界质疑她将使香港走向「福利社会」的原因。
林郑的经济政策以房屋及减税为两大主轴。前者核心为增加供给,包括在维多利亚港填海、一地多用、小区重建;后者则是「两级制所得税」:企业两百万港元利润税率从现行16.5%降为10%。这些政策未见大发福利及干预房市,延续香港过去数十年自由放任的繁荣基础,这是林郑上台能令香港商界安心的理由。
但隐忧却是「中港矛盾」日趋激烈,参选时林郑虽获「中央唯一支持」,但这反让她因此声望破底:香港大学选前民调,从零到一百分做评比,林郑得零分的比率达13%,远高于对手曾俊华的2%。背负低民调上台的林郑,是否会为救声望保官位,走上现任特首梁振英大派福利的「政治正确」之路?
香港特首可做两届,但从无人做满两届10年任期。不管是董建华「脚痛」、曾荫权涉贪到梁振英「照顾家庭」,下台皆承北京旨意,主因是他们施政无方以致民怨四起,北京求维稳而阵前换将。
林郑当选后,党媒《人民日报》讚她「众望所归」。不过回顾董、梁等特首也曾获江泽民、习近平支持,也未做满两任即下台,显示这种支持并不可靠。
林郑若想破除这种魔咒,在北京容许範围内,争取港人民心是不二法门。大派福利、干预市场向来是争取民心最有效方法。只是香港无天然资源,唯一生财工具就是人,而人才之所以愿留此地,全在于它的自由开放。
1960年代,香港财政司长郭伯伟奠定「积极不干预」哲学:个人所得标準税率保持15%,政府量入为出几乎零负债,关税与福利津贴极低,减少官僚作业。经济自由度全球第一的香港,正是靠这种制度优势,才能从小渔村蜕变为东方明珠。倘若香港走向大政府高税负的福利社会,弃制度优势,逼走能创造财富的人才,这无异于经济自杀。自称「官到无求胆自大」的林郑,能顶住这股诱惑吗?这是她上台后最值得关心的问题。